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告通知 >> 正文

公告通知

国际冲击动力学专家讲学通知

2015-05-14  点击:[]

(香港科技大学余同希教授&斯文本科技大学卢国兴教授)

 

 

应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光耀教授的邀请,香港科技大学余同希教授、斯文本科技大学卢国兴教授将于2015.5.18-2015.5.29到我室进行短期讲学,欢迎校内外师生积极报名参加。报名联系方式见通知末尾,未报名的同学将不能参加讲学。参加讲学的同学请统一加入课程QQ,报名请将报名表填写完整后发送至报名联系人邮箱,根据课程容量将可能进行筛选。

 

课程名称:(中)冲击动力学&材料与结构的能量吸收

课程名称:(英)Impact Dynamics & Energy Absorption of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总学时:30

授课安排:

Ø  余同希《冲击动力学》:2015518-22日的5个上午(每次3学时),共15学时

Ø  卢国兴《材料与结构的能量吸收》:2015525-295个上午(每次3学时),共15学时

授课地点:暂定机械学院401会议室,以通知为准

 

《冲击动力学》短期课程简介

冲击碰撞是在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中经常遇到的力学现象,同时又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海洋平台、核能、防护工程以至国防工程息息相关。冲击动力学是专门研究在短暂而强烈的动载的作用下材料行为和结构响应的一门科学。基于过去30年在北京大学、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UMIST)和香港科技大学讲授冲击动力学研究生课程的经验,余同希教授2015年春期在湖南大学讲授的《冲击动力学》是专为研究生设计的一门15学时的精选课程。本课程将主要涵盖固体中的应力波(弹性波、一维弹塑性波),材料在高应变率下的动态行为及实验方法,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等三部分内容;着重阐述冲击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余同希教授本人在这一领域多年积累的前沿研究成果,以及他的几本专著(如余同希与斯壮合著的《塑性结构的动力学模型》;余同希与卢国兴合著的《材料与结构的能量吸收》;余同希与邱信明合著的《冲击动力学》)中的核心内容,都为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课程特点和对象:

本课程采用全英文的课件和讲义,课程用中文讲授。讲授之外提供思考题,并鼓励课堂讨论,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

本研究生课程将为固体力学、航空航天、车辆工程、防护工程及国防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提供冲击动力学领域的前沿科学知识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为他们从事有关的课题研究打下基础。同时,本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和方法也可以供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本科高年级学生参考。

参考书:

[1] W.J. Stronge and T.X. Yu, Dynamic Models for Structural Plasticity, Springer-Verlag, London, 1993 (余同希、W.J. 斯壮, 结构塑性的动力模型,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

[2]余同希、邱信明,冲击动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

[3]余同希、薛璞,工程塑性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0年。

[4] G. Lu and T.X. Yu, Energy Absorption of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Woodhead Publishing Limited, Cambridge, UK, 2003.(余同希、卢国兴,材料与结构的能量吸收,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年)。

主讲人余同希简介:

1964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本科毕业,196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导师:王仁教授),1983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PhD)学位(导师:W. Johnson教授)。1995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博士(DSc,荣誉)。

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工厂及研究所工程师(1970-1979),北京大学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1991),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UMIST)机械工程系教授(1991-1995)19954月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任机械工程系讲座教授,并先后担任工学院副院长(1998-2000)、机械工程系系主任(2002-2007)、香港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2006-2010)、霍英东研究院院长(2007-2010)。现为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与研究生教育)的资深顾问,浙江大学包玉刚讲座教授,宁波大学包玉刚讲座教授。同时,也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力学所、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十余所院校的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冲击动力学、塑性力学、结构与材料的能量吸收、复合材料与多胞材料等领域。编写出版了《塑性力学》(2010年再版易名为《工程塑性力学》)、《工程材料及其力学行为》、《结构塑性动力学引论》及《冲击动力学》等四部教材;著有《塑性弯曲理论及其应用》,《塑性结构的动力学模型》和《材料与结构的能量吸收》等三部专著(都有英文版在国外出版);发表了学术期刊论文330篇(90%SCI收录)、国际会议论文200篇、专利4项。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Fellow)、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Fellow)、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士(Fellow);担任国际冲击工程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副主编、国际机械科学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Co-editor,以及十余种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1986-1994)、香港力学学会理事长(2000-2002)和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IUTAM)理事会的香港代表(2003-2010)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近年来,他应邀先后在国内多所大学给研究生讲授冲击动力学的不同短期课程,包括清华大学(30学时,2010年),武汉大学(20学时,2011年)、浙江大学(2012年,12学时)和西安交通大学(20学时,2013年)等。

 

《材料与结构的能量吸收》短期课程简介

材料和结构的能量吸收行为对结构受撞击后的安全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航空

航天、汽车、轨道车辆、海洋平台、高速公路护栏、核电站等实际工程中,由于安全防护的需要,设计师对结构的能量吸收性能必须有严格的要求。在设计电子产品或贵重物品的包装时,应考虑在撞击或跌落的情况下,其包装材料能够吸收足够的能量以减小被包装物件的损伤。此外,在人体防护和运动安全等领域,也都有类似的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结构与材料能量吸收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这一研究领域的参与者越来越多,研究范围日益广泛,大量研究成果已在实际中采用。2003年英国Woodhead出版社出版了由余同希教授和卢国兴教授合著的EnergyAbsorptionofStructuresandMaterials一书。作为世界上此领域的首部专著,该书综合了国际上(包括作者本人)的系统研究成果。其中文版也在2006年出版。

卢国兴教授2015年春期在湖南大学讲授的《能量吸收》是专为研究生设计的一门15学时的精选课程,将主要涵盖能量吸收性能的基本概念、工程背景、研究方法以及其所涉及的动载效应,总结基本构件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变形机理和吸收能力,并介绍复合材料与多胞材料的吸能机理与行为。

 

课程特点和对象:

本课程采用全英文的课件和讲义,课程用中文讲授。本研究生课程将为固体力学、航空航天、车辆工程、防护工程及国防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提供该领域的前沿科学知识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为他们从事有关的课题研究打下基础。同时,本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和方法也可以供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工程师和大学高年级学生参考。

 

参考书

[1]G. Lu and T.X. Yu, Energy Absorption of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Woodhead Publishing Limited, Cambridge, UK, 2003.(余同希、卢国兴,材料与结构的能量吸收,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年)。

[2]余同希、邱信明,冲击动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1年。

 

主讲人卢国兴简介:

1984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系,1986年获得英国Cranfield大学硕士, 1989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并继续做了一年博士后。他著有专著1部,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30多篇,引用超过1000次。并担任《国际冲击工程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国际防护结构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tective Structures)等4个国际杂志的编委。他先后在澳大利亚Swinburne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教。

 

课程报名联系人:

孙光永,邮箱: 这个 E-mail 受所垃圾邮件程序保护,您需要启用 JavaScript 才能查看。;  电话:13786196408

邓桦坤,邮箱: 这个 E-mail 受所垃圾邮件程序保护,您需要启用 JavaScript 才能查看。;电话:18073197317

课程QQ群号:336956304

 

联系我们

  • 0731-88821445
  • 地址:湖南省 长沙市 岳麓山

Copyright © 2021 湘公安网备110402430053号              版权所有 © 湖南大学整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