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Dynamic Energy Absorption
(IDEAS 2023)
2023年4月21-23日,第七届国际动态能量吸收研讨会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会议由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力学系、湖南大学整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合肥姜水动态力学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协办。邀请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动态能量吸收主题开展深入、充分的学术交流,积极推动本领域的发展。来自国内外40余所高校和单位的代表共计13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国际动态能量吸收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Dynamic Energy Absorption,简写 IDEAS)于2008年由香港科技大学余同希教授和宁波大学王礼立教授联合发起,每2年一届,至今已经成功举办7届。前六届分别在浙江宁波、陕西西安、四川峨嵋、浙江杭州、贵州荔波、山东青岛召开。研讨会围绕动态能量吸收领域的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性的科学问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领域,以推动动态能量吸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发展。
本次会议由湖南大学侯淑娟教授主持,并致欢迎辞。她由衷地感谢了参会专家与代表一直以来对 IDEAS 系列会议的大力支持。她表示这是一次令人期待已久的学术盛宴,由于疫情原因,本次研讨会筹备五年、推迟三次,各位代表也一直心怀期盼、耐心等待线下会议成功举办。同时,侯淑娟教授也表达了对大会主席余同希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虞吉林教授和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的感激之情,衷心感谢指导委员会在过去五年筹备过程中给予的宝贵建议和指导,这是确保本次学术会议高质量、高水平举办的重要支撑。
研讨会首先由会议主席香港科技大学余同希教授做大会报告《能量吸收研究60年:来自何处?走向何方?》。作为国内能量吸收领域的奠基人,余同希教授回顾了六十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历程。能量吸收研究最初由英国学者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随后上世纪80年代有美国学者不断加入该研究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属管和薄壁结构方面。1984年,余同希教授回国后将能量吸收相关研究引入中国,并于1985年在《力学和实践》期刊发表题为“结构的耐撞性和能量吸收装置”论文,这是国内首次介绍能量吸收研究的报道,引起国内同行极大兴趣。随后在1986年,余同希教授在《力学进展》期刊上发表了“利用金属塑性变形原理的碰撞能量吸收装置”综述,详细介绍能量吸收机理。该论文于2022年荣获《力学进展》50周年“影响力提升优秀贡献奖”,对国内能量吸收研究的开创和引领起到重要作用。
余同希教授大会报告:
能量吸收60年:来自何处?走向何方?
进入90年代,能量吸收的概念和方法逐渐引入冲击动力学领域,并在海陆空运载工具的碰撞吸能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随后迎来了对多孔材料的能量吸收的研究高潮,包括金属多孔材料、格栅材料和蜂窝材料等。同时,研究热点之一还有冲击波(压实波)理论。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和国内外华人学者开始在多孔材料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余同希教授的大会报告还总结了能量吸收领域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趋势,包括与特定应用场景相结合的研究、具有特殊力学性质的新材料能量吸收研究、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的能量吸收行为研究,以及与材料设计和优化相结合的研究。2021年,余同希教授等在《爆炸与冲击》期刊上发表题为“结构冲击动力学进展”的文章,综述了近十年来结构冲击动力学和能量吸收领域的发展,并迅速受到众多学者的引用和关注。他对当前的主要研究潮流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包括特异多孔和超材料的能量吸收、生物和仿生材料的能量吸收、复合材料的能量吸收,以及材料设计和结构优化的相互结合。最后,余同希教授展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呼吁年轻学者努力探索新方法和新理念。
(以上内容摘自余同希教授的报告内容)
余同希教授关于《能量吸收研究60年:来自何处?走向何方?》的报告在参会学者中引发热烈反响。参会学者们对于能量吸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与期望。
余同希教授作大会报告
特邀报告环节,本次研讨会共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28位学者带来本领域的前沿报告,呈现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这些报告内容围绕动态能量吸收展开,涵盖该领域研究的众多方面,从理论创新到数值模拟,从仿真分析到实验装置,从运载工具到航空航天。代表们在每个报告结束后都积极提问、展开热烈学术讨论,与报告人共同探讨该领域的研究问题与挑战。专家们就报告中的观点、方法和结果进行了精彩研讨,彼此启发,产生更多新思考。这种深入的学术讨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在交流环节中,各位专家分享了自己在动态能量吸收领域的研究心得和经验,互相启发,相互借鉴,拓宽了思想,拓展了思维,共同为科学发展做贡献。
会议还设有两个专题讨论环节,使得与会者们对动态能量吸收领域的理解和思考更加深入。第一个讨论环节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虞吉林教授、宁波大学周风华教授和澳大利亚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的卢国兴教授主持,他们针对当天的报告展开深入研讨。在这次热烈的讨论中,代表们积极参与,发表学术观点与见解,特别是对于热点话题如大连理工大学徐新生教授汇报的表面纳米化吸能结构等,大家踊跃提问,并且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与建议。这种思想碰撞不仅激发了代表对动态能量吸收领域的深度思考与学术争鸣,还启迪了年轻人对未来学术方向的探索。
第二个专题讨论由香港科技大学余同希教授、清华大学周青教授和湖南大学侯淑娟教授主持。讨论围绕动态能量吸收的实验研究展开,代表们就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进行深入探讨。讨论还延伸到了动态能量吸收设计中应当标准化的指标与规范。代表们结合他们的专业背景和经验积累,就关键问题给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思考和建议。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学术争鸣碰撞出了更多创新火花。
本次会议人数达130余人,创历史新高,有不少研究生参加。为了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本届会议新增了壁报环节和学术沙龙环节,为系列研讨会增添了新亮点。学术沙龙环节是学者口头介绍自己研究的机会,他们可以简要介绍自己的研究兴趣、成果和未来发展规划,为同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互动机会,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彼此研究,促进合作。
壁报环节则以海报的形式展示青年学者的工作。精心设计的海报展示了他们在动态能量吸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创新思想。青年学者们通过与代表们的壁报交流,获得了来组众多同行的反馈与指导,为后续完善研究有极大的帮助与促进作用。经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主持人无记名投票,湖南大学整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陈建波博士获得第七届国际动态能量吸收研讨会的“Best Poster”奖。本届会议组委会秘书长刘文洋副教授获得第七届国际动态能量吸收研讨会的组织贡献奖。
余同希教授为陈建波博士颁发“Best Poster”奖
通过新增的壁报环节和学术沙龙环节,本届会议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了更多展示学术风采与成果的机会和舞台。这不仅加深了代表对青年学者的了解,也为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基础。新增环节也为系列会议注入了新的思考与活力,使会议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化,使学术发展有更多可能性。
研讨会最后由会议主席香港科技大学的余同希教授总结发言,余同希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并宣布了下一届研讨会将由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主办,定于2024年在广东珠海召开。最后,本次研讨会成立了国际动态能量吸收研讨会第一届指导委员会,指导后续系列会议的召开。余同希教授将从本次会议结束后辞去主席,由宁波大学周风华教授、澳大利亚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卢国兴教授、清华大学周青教授继任会议主席。
国际动态能量吸收研讨会
第一届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合影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一致好评,为动态能量吸收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交流平台。通过这次研讨会,每位与会者都收获颇丰。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动态能量吸收领域的发展历程、最新进展与未来之路,还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这种交流机会为大家提供了深入研究和合作探讨动态能量吸收的无限可能。本次会议成为一次继往开来的研讨会!
来源:汽车安全与轻量化
撰稿人:侯淑娟、刘文洋、李升亚、马骋浩
审稿人:余同希、周青